1.专业简介
飞行器制造工程(Aircraf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航空航天类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主要研究飞行器工作原理、制造、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飞行器制造、零件加工与装配、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本专业于2017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共四个年级,11个班,400余名在校学生。
1.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民航和航空制造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和工程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掌握一定的飞行器制造和维修技术、民航通用工具和专用工具的使用技术,具有一定的故障分析和故障排除能力,能够在航空公司、机场和飞机制造、维修企业等相关单位从事飞行器的监测、诊断、维修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1.2专业主要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空气动力学与工程热力学、复合材料加工与检测、航空发动机构造、飞机电气系统与控制、飞机结构与维修、电工电子技术、微控制器原理、无人机系统控制、飞机系统原理、飞行器零件加工与成型工艺等课程。
1.3专业主要实践环节
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企业实习、飞机部件拆装与测试实习、航空发动机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学课程设计、飞机系统原理课程设计。
1.4学生毕业能力
本专业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为: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的飞行器制造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飞行器制造工程的现实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综合运用飞行器制造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飞机结构及系统预防性检查、维修与维护、设备控制与分析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
4.工程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飞行器制造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飞机结构及系统预防性检查、维修与维护、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数据分析,并通过综合理论分析、实验数据和文献研究得出合理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飞行器制造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工具,包括对飞行器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飞行器制造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现实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飞行器制造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与交流:能够就飞行器制造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飞行器制造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 专业情况
2.1 师资队伍
本专业隶属于航空飞行学院航空制造工程系,目前共有专业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5人,讲师8人。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4人,师资队伍中,有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1 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1 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 1 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1人、省“双创人才6 人和省“科技创新”团队 1 个。初步形成了适应低空经济产业人才能力需求、结构合理、团结奋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2 实验实践条件
与白鲸航线、无锡飞行嘉通航、孔宣航空和丁蜀机场等企业共建低空智慧载运产业学院和实习实训基地。建有拥有国家协同制造工程实验室苏南创新中心、航空特种加工实验室(省高校特种加工实验室)、中心实验室、产业创新与服务中心(全国控制阀工程技术能力考评基地)、航空先进制造与工具创新研究院、低空智慧载运产业学院等科研和服务机构。
2.3 教学科研成果
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省、市厅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技竞赛中,共获得大奖近40项。(2025.10.15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