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与飞行学院的前身是2015年为适应常州航空产业需要而筹建的常工新誉航空学院(与新誉集团联建)。2017年,学院正式组建,命名为民航飞行学院,与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合署;2017年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航空产业实验实训基地项目获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2018年,学院拆分为汽车工程学院、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学院;2023年学院依托学科机械工程获批江苏省重点学科;2024年,为更好服务区域低空经济发展,打造专创一体的航空宇航特色学院,学院重组为航空与飞行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同年机械工程学院、航空与飞行学院及汽车工程学院联合获批机械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需求,围绕制造工程等领域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与新西兰梅西大学等高校开展一体化合作办学,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产教融合·德创融通”教育理念、立足“实战能力突出,创意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创业精神坚韧,创造成效卓越”(“一实四创”)培养特色,构建了以“卓越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价值塑造”(德)和“研赛课融合”(创)为两翼,“思政引领、课程支撑、产业熏陶、跨界融合、实战历练、孵化支持、自我提升”七维联动为路径,“真题·实战”为手段的“学研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1271体系)。巩固和发展航空交叉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内涵,形成了以航空先进制造为主体,航空服务与管理、低空载运装备与工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优势特色,设有智能混合制造与工具、新型无人飞行器与推进技术、交通运载智能规划与决策、智能运维技术与装备等4个主要学科方向。如今学院已经成为国内21家具有飞行员培养资质的院校之一,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国内外竞争实力的飞行技术人员、航空制造、维修、管理和服务人员。

学院现有教职工42名,专任教师33名,其中双聘院士1名,享受国务院津贴人员1名,教授2名,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9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4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8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人才4人,江苏省双创计划”6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奋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每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30篇,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目前,学院已经形成若干个具有特色、在国内同行中享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领域,年平均科研经费到账近1500万元,区域服务能力和优势显著。

学院设有飞行技术(民航运输驾驶员,低空载运驾驶员)、飞行器制造工程、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智能载运工程,无人机系统工程)、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等7个专业或方向,建有航空特种加工实验室(省高校特种加工实验室)、中心实验室、产业创新与服务中心(全国控制阀工程技术能力考评基地)、航空先进制造与工具创新研究院、低空智慧载运产业学院等科研和服务机构。拥有国家协同制造工程实验室苏南创新中心,省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和省通用航空关键部件智能循环制造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实训基地和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总部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飞行学员训练基地位于吉林松原、陕西安康、内蒙古锡林浩特、海南博鳌等地。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40名,自2018年以来,我院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技竞赛中,共获得大奖近70余项。建院以来,学院为民航、先进制造等领域输送了300多名优秀人才,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建功立业,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立足本部,眼光长远,不断加强对内对外合作。教学方面与新西兰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 of New Zealand)、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民航大学、英国赫特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UAA)等国内外著名航空航天院校建立广泛合作、交流,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和特色。

作为新兴的航空院校,常州工学院航空与飞行学院将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办学定位,突出“产教融合·德创融通”特色,打造“安全·质量”品质,致力于中国航空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2025年1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