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跃然“墙”上,引领架空层文化转型 ——“留青竹刻扬四方,华夏非遗聚龙城”暑期实践小分队系列活动之五

发布者: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学院发布时间:2024-07-29浏览次数:227

炎炎夏日,暑气正盛,常州工学院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学院“留青竹刻扬四方,华夏非遗聚龙城”实践团携手新桥街道锦海社区党总支,强“墙”联手开启了一场服务民生的文化盛宴。团队围绕公益宣讲、综合绘画、主题墙绘 “三位一体”的模式普及知识底蕴、深化技艺感知、打造创意街区,积极弘扬非遗文化,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社区焕发新生。此次活动,实践团创新性地将目光聚焦于社区内一处原本破旧且存在安全隐患的电动车停放架空层,通过艺术的力量,为其赋予了全新的文化属性。

一、环境改造惠民生,非遗元素展新姿

实践团深入锦海社区,全面测绘拟改造布置的架空层环境,细致了解场地特点与居民实际需求,选定了一主二辅3面墙体作为打造文化街区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团队巧妙构思,将细腻的留青竹刻、自由的纸鸢、灵动的鱼灯等丰富多彩的非遗元素融入设计方案,以童趣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语言,为传统元素注入新生。经过多轮深入讨论与细致修改,最终确定了一套既贴合居民审美调性又符合文化传播特性的设计方案,为即将展开的墙绘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匠心独运绘蓝图,非遗文化入人心

随着设计方案的落定,实践团迅速以墙为卷投入绘画创作,起稿、铺色、细节、勾勒……所有步骤环环相扣、精益求精。在辅墙“苏绣”主题的墙绘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正专心致志地描绘着细腻的图案,此时,一位对苏绣有着深厚情感的居民被吸引而来,她不仅为实践团提供了宝贵的专业见解,还分享了家族世代传承的技艺与故事,让实践团成员们深感动容。她的讲述让非遗文化的温度与深度得以传递,也让墙绘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三、小手大手汇街区,非遗传承有力量

为了进一步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实践团还精心策划了“弘扬非遗文化,印刻少年风光”主题教育课程及实地体验活动。活动特别邀请了锦海社区暑托班的双职工儿童参与,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非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物,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非遗项目的历史脉络、精湛技艺以及深厚的文化意蕴,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殿堂的大门。

实地体验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在即将竣工的墙绘作品前,袁梦婷向孩子们讲述了墙绘中的非遗文化,随后,在队员们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手执画笔,在墙面上留下了自己的“非遗印记”。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这次经历让他们对非遗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他们不再觉得这些传统技艺遥不可及,而是感受到它们就在身边,触手可及。这份来自心底的热爱与向往,正是非遗文化传承与弘扬最坚实的力量源泉。

随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不仅见证了非遗文化从古老技艺到现代墙绘的创造性转化,更实现了其在公共空间中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墙绘作品成为文化新载体,激发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未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开发剩余空间,致力于打造更多公共空间改造示范点,引领架空层文化转型,让非遗之美绚烂绽放,传承不息。

(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学院 宋吉娜/文 蒋李斌/摄 陆婷/审核)